日本足球职业化改革之前,1992年注册足球运动员人数为150万人,而到了2002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50万人,2010年更是达到了150万人。日本足协也抓住机遇,抓好青训工作,随后将踢足球的孩子从下至上纳入到完整的青训体系中。这样的青训体系为日本足球源源不断的输送青少年人才。本文结合中国足球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对日本足球青训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希望对改变我国足球人才短缺的现状有所帮助。1中国青少年足球人才现状1.1我国职业青少年男子足球完整统计自2014年1月起,中国足协连续组织全国各地地方足协、足球俱乐部参加的U系列冬训及全国锦标赛。 笔者借此机会,在北海、梧州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用一个月的时间观看了球队训练和比赛,采访了球队教练和相关领导,了解了我国青少年足球的真实情况,并整理出了统计数字(见表1)。参加全国U系列冬训暨锦标赛的球员,都是在足协注册并通过骨龄测试的球员,这些球员从小经过半训半学,但随后在专业足球教练的指导下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与参加校园足球联赛的球员不同。表1我国职业青少年男子足球完整统计年龄组球队数球员数。2足球学校、业余体校与业余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是社会私人或集体举办的既有文化课又聘请足球教练进行足球训练的学校。
业余体校是地方体育体制内培养地方足球运动员的体育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属于社会性质,利用业余时间或节假日进行业余足球训练。1992年足球职业化改革前,地方足球学校和业余体校属于我国传统的三级网络化训练管理体系,完成大部分球员培养工作。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带来了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彻底改变。大量足球学校倒闭、职业俱乐部不注重梯队建设、校园足球在应试教育面前停滞不前。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规模大幅缩水,严重影响了中国足球的发展。1.3我国校园足球发展概况2009年起,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开展校园足球。 经过短短一年多的发展,全国44个试点城市中,已有约1300所小学开展了区级校园联赛,整个赛季共完成比赛12000余场;初中约700所,整个赛季共完成比赛5000余场;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球队超过5000支,参与足球比赛的幼儿超过百万人,培训了160名校园足球指导员和讲师。校园足球的发展,对我国普及足球活动、增加足球运动人数、扩大足球在学生中的号召力起到了深远的作用,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2014年至15年,举办了10周年的“中国中学生足球协会杯足球赛”在广东清远恒大足球学校举行。
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6支初中队和30支高中队参赛(另有8支初中队因场地已达极限未能前来参赛)。这些校队大多来自当地省市顶尖中学,是纯粹的学生队,与职业足球青少年队截然不同。本次赛事是对我国足球竞赛体系的补充,是国内中学生足球交流的最高平台,对校园足球的普及和传播能产生积极影响。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由于教练员水平、场地、竞赛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校园足球竞赛水平还远未达到职业足球竞赛的水平。通过校园足球培养职业足球人才,需要教练员、场地、联赛组织等方面的改进,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周期。2014年,一则日本高中足球比赛的视频在国内引起广泛讨论。 人们惊讶和感叹日本足球氛围之浓厚。作为与我国同类型的校园足球运动,二者不相上下(见2日本足球青训体系发展史)。从表3可以明显看到,日本各个年龄段的球员数量众多,且数量逐年增加,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日本长期对国内青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1国家训练中心体系日本国家训练中心体系由日本足协于1976年建立,最终于1980年开始运作,通过层层选拔,产生了日本各级国家队。具体操作是在日本各个市、町、村、县建立集中训练所,一般由当地足球世家的体育老师在节假日和周末担任教练,选拔并组队参加市、町、村足球锦标赛。表2中日同类比赛对比(高中)日本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中国中学生协会杯足球锦标赛48支参赛球队球队、383场地方比赛、4166个预赛场地国立东京竞技场等9个顶级球场清远恒大足校观众决赛6万名,各相关县市均在关注少数球员及家长票房决赛门票120-150元人民币媒体43家官方媒体体育周刊支持日本足协及文部省等11家官方单位赞助商富士、明治等6家来源:体育周刊2778期A697市、县与县乃至9个地区的对抗,从中选拔出各个年龄段的精英,一步步向上输送,最终成为各级国家队。
2.2 “9000级教练”计划 在日本足球职业化改革(1993年)之前,日本的青训参考的是校园足球队和国家训练中心体制,这些教练类似于我国现在的校园足球教练,都是体育老师,对足球没有太多的职业化。1993年职业联赛(J联赛)诞生后,J联赛成立了梯队,青训也开始走向职业化。但由于职业队的局限性,这样的青训体系虽然专业性很强,但覆盖面却极其有限。 日本足协根据国内足球的实际情况,于1994年提出“培养9000人,在县级训练中心从事各年龄段足球教练,在训练中心外从事高中年龄段足球教练”。随后于1997年专门设立了下级“D级教练员资格”制度,覆盖最基层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和社会青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员。至今,日本足协组织推动的教练员资格制度已在日本广泛使用,这意味着日本足球的青训已从日职联赛青少年队全面铺开到日本所有校园、所有社会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各级训练中心。而“2.3日职联赛青训与高中校园足球共存训练”计划的实施,使日本足球青训形成了职业俱乐部青少年梯队和高中校园足球双通道,分别隶属于足协下属的职业俱乐部和校园足球。 足协体系与教育体系并列构成了日本足球青训体系,两大体系组织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高中校园足球主要参加高中之间的两项校际比赛,即夏季的全日本高中运动会和冬季的全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专业青训由职业俱乐部进行,由联赛技术委员会牵头,设置U12、U15、U18梯队。比赛项目分别是J联赛俱乐部青少年杯和J联赛牵头的“日本俱乐部青少年足球锦标赛”赛制。后者比赛主要与职业化改革前已存在的其他社会俱乐部的青少年队比赛。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参加高中校园足球的学生,还是联赛俱乐部梯队的球员,都可以进入J联赛职业队,让踢球的青少年有不断成长发展的环境,直至成为职业球员。因此,覆盖校园和J联赛俱乐部两大体系的全国性青训机制逐渐建立。 随着建立在青训金字塔顶端、覆盖各年龄段的国家训练中心体制的形成,二者共同为日本足协有组织地为国家队选拔人才提供了保障。2.4训练中心体制改革通过各类训练中心从地方学校和俱乐部选拔人才、进行集中训练来建队,最终目的是为了夺得日本九大地区赛的冠军。这样的训练体制充满了功利性和非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足协保留了训练中心的架构,但对其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即由地区赛制改为“工坊制”。
这样的训练体系的重点在于通过有意识地发现和分析日本青少年球员与世界足坛的技术差距,并在训练中努力缩小这种差距,从而培养球员,特别是青少年球员。这一分析任务由足协技术委员会完成,目标是“以技术为导向培养日本青少年球员”日本足球俱乐部介绍,并开始每年编写青少年教练员技术指导手册,普及到日本各地基层学校,使日本各年龄段基层足球教练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3对我国足球青训体系建立的启示3.1转变观念,树立“育人意识” “球员培养”与“队伍建设”应形成明显的分化。过去由于急于追求结果,出现了年龄欺诈、大队打小队、专业队打业余队等乱象,其根源在于我们对足球青训的目标理解有误。 足球青训体系的目标不是急于拿成绩、拿冠军,而是要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足球人才。青训的核心是“球员培养”。“队伍建设”应该由各级国家队来加强,完全交给各级国家队的主教练。球员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联赛中训练、磨练球技,这是足球发达国家的常态日本足球俱乐部介绍,也是一个国家走向职业化足球的必然。只有重新确立“培养球员”的目标,才能抵制足球界过去的乱象,让足球回归健康发展。
3.2 建立三大体系的竞赛体系根据我国目前青少年足球三大体系(职业联赛青少年梯队、地方足协、校园足球)的现状,足协应理清各体系之间的关系,分别搭建各自的竞赛平台。一是2014年中国足协将推出各俱乐部青少年梯队参加的“精英联赛”,即U17、U18、U19梯队参加的比赛。除现有的中超预备队联赛外,中国足协计划实现中超、预备队、精英联赛三级联赛的有效衔接,使中超球队形成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充分发挥城运会、全运会的作用,通过地方足协在各地方足球学校、业余足球俱乐部选拔组建的队伍,在城运会、全运会的平台上形成第二套竞赛体系。 但由于目前城运会、全运会“功利性”较强,存在年龄造假、大打小、默契配合等形式的假比赛现象。应出台类似日本足协“训练中心制度改革”的改进措施,遏制当前不良风气,回归足球本色。第三,应把校园足球的发展作为足球普及的载体,让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参与足球运动,增加足球运动员的数量日本足球俱乐部介绍,作为足球青训金字塔的“敲门砖”。目前,校园足球发展如火如荼,有利于学生足球运动的发展,但现阶段应避免“通过校园足球培养职业足球人才”的局面。
这受到目前校园足球教练员水平、球员素质、教育体制等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三大体系的比赛制度正在建立的同时,球员的分类注册也应该加强。我在赛区观察的时候发现,一些球员有多重身份,既可以是职业俱乐部梯队球员,又可以代表地方足协参加全运会,甚至可以以学生身份在校注册,代表学校参加校园足球联赛。这显然在破坏校园足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