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足特色教育,不懈追寻“足球梦”,取得良好成效。
乐建坤同志作为一名体育教师,29年来一直工作在特殊教育第一线,为了让盲聋残疾儿童能够在同一片蓝天下平等、和谐地参与社会生活,他在特殊教育领域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和盲聋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教师观,认真、无私地教盲聋残疾学生,针对每个不同残疾程度、不同特点的盲聋残疾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真正实现了“以德育人、因材施教”。
乐老师常说:“当你真正关心、理解残疾人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就是这个世界的一道亮丽风景。”由于先天或后天的缺陷,盲生往往自尊心低,急躁、恐惧,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不易信任他人,因此,他们往往缺乏社交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也比较薄弱。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乐老师经常注意到,盲生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敢跑不敢跳,平时只喜欢一个人听音乐、听收音机。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已经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当电台里播放体育足球赛事时,他们宁可不吃饭也不愿错过。解说员激情洋溢的解说、现场球迷的欢呼声,常常让他们兴奋不已。渐渐地,足球这项极具吸引力的运动吸引了这些孩子。为了感受踢足球的乐趣,他们常常会踢一个套着塑料袋的足球,让它滚动时发出声音。 有时他们甚至会把吃饭的碗当足球踢,还会踢装着石头的饮料瓶。看到这种情况,乐老师萌生了组建盲人足球队的念头,决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这些孩子一起“踢”足球。根据西班牙人开创盲人五人制足球比赛并将其列入残奥会比赛项目的先例,乐老师开始四处奔波寻找相关信息,为实现孩子们的足球梦而努力。在别人眼里,盲人踢足球简直是天方夜谭,他们看不到球滚向哪里,又怎么踢球呢?而且,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很容易受伤,这对于普通人来说都难以避免,更何况是盲人呢。
为了避免学生受伤,很多体育老师不愿意带学生参加稍微有危险性的运动。乐老师顶住强大的压力,不断学习盲人足球训练、比赛的相关知识。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昆明市盲人学校盲人足球队成立了。更让大家高兴的是,足球队很快就得到了省、市残联的支持,领到了第一批专业盲人足球。这种足球看上去和普通足球没什么区别,但是球里面却装有一个铃铛,随着球的移动,会发出响亮的叮当声,帮助盲人判断足球的位置。有了这个专业足球,没过多久,盲人足球队就开始了专业训练。 听声音辨位、带球、传球、跑动、射门等动作,如果给健康人讲解,看动作、打手势很快就能明白,但盲人学足球却要克服看不见的困难,教动作时要拉着他们的手去感受肌肉怎么运动,身体怎么协调,一个动作要教很多遍收音机那个频道转播足球,盲人足球的教学方法和健康人完全不一样,为了找到一个大家都能听懂的方法,教练和队员们付出了好几遍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动作都是学生跟着乐老师的示范姿势学,腰腹发力全身,大腿带动小腿,小腿快速摆动,这才是踢球的正确方法。 由于盲生主要依靠听、触来获得踢球效果的反馈,在练习射门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脚接触球的声音、脚掌受到的压力以及球弹起的声音越大,球速越快等,由于缺乏视觉判断,他们的感受比较片面,往往与实际情况不一致。
为了追求更响亮的声音和一边倒的感觉,他们改变了正确的踢球方式。乐老师说踢得好的球,他们认为不好,乐老师说不好的球,他们认为还不错。为了帮助他们充分领悟感觉技术,充分感受事物,乐老师想了各种办法让他们去体验、去感受,并启发和引导他们。要改变一个人已有的判断力已不容易,更何况是一群人,其中有多么枯燥和艰难,只有乐老师和队员们自己知道。通过长期的训练、启发和引导,他们现在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有了更全面的分析判断能力,不再只靠自己的耳朵去感受,能倾听和分析别人的意见和观点。
每天早上,乐老师手里总是拿着一串小铃铛,让学生们听着铃铛和脚步声,跟着乐老师做体育锻炼。日复一日,体能消耗殆尽,营养补充成了问题。这些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很差,乐老师只能用自己的收入给学生们买一些营养补充品,给有需要的学生买运动鞋、球衣等运动必需品。球队就像一个大家庭,而为了让这个大家庭更加团结,队员之间的关系更加默契,乐老师和队员们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出行。吃饭的时候,每一顿饭都要由乐老师亲手递到学生们手中,所以久而久之,学生们也开玩笑说乐老师有报菜名的绝活。正是在乐老师的不懈努力下,球队的水平很快就有了一定的提高。 省残联决定我校盲人足球队代表云南省参加首届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就这样,在第一次全国比赛中,球队就处于中上水平,获得了第十名。通过比赛和交流,同学们信心大增,对盲人足球又有了新的认识,在随后的训练中更加刻苦努力,进步神速,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全国盲人足球预赛暨第二届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中,获得第二名并顺利进入决赛。在决赛中,通过大家的努力,夺得了盲人足球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运动会以来我国第一枚盲人足球金牌。由于成绩优异,乐老师率队代表中国参加第二届亚洲盲人足球锦标赛,并夺得冠军。之后,乐老师又带领三位学生备战2008年北京残奥会,最终获得银牌。 至今已有6名队员代表国家参加过各种国际比赛,为国争光,因此拥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层的“粉丝”。
盲人足球队的成功成立,也带动了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学生们还成立了球迷协会。通过训练,学生们的变化越来越大,敢于尝试一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增强了信心,逐渐开始敢于独自在街头行走、坐公交车、去银行取钱、去超市购物、去邮局寄信……从没有安全感、害怕受到伤害、迈不出一步的状态,感受到了自我强大的力量,敢于与社会互动,参与了更多的社会活动。
一些爱心人士认为,有人牵着盲生的手走路,有人喂饭,有人帮他们洗脏衣服,有人打扫教室、宿舍、公共卫生,才是对盲生真正的爱。但乐老师却常常告诫学生:“事情要自己做,靠墙,墙会倒,靠妈妈,会老,只有靠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在乐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下,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在极寒天气里,小盲生们的手冻红了,他们洗衣服,唱着欢快的歌。学生们也喜欢现在拥有的独立自主的生活。去年的全国盲人足球锦标赛,尹文华在比赛中鼻子被打断,恰巧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记者正在随队采访拍摄,尹文华让记者不要报道受伤的情况。 他说:“伤病只是偶然的事情,如果让不了解盲人足球的盲人朋友、家长看到了,会影响他们参与盲人足球运动的积极性。说实话,盲人足球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很好的锻炼,它超越了足球本身,它能打开我们心理的枷锁,让我们知道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能带给我们信心、毅力、希望,带给我们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球场上奔跑,我们才能最无忧无虑,不觉得自己是盲人。我们不能让这次意外的伤病动摇教练、盲人朋友、家人对足球的向往和信心。我们盲人需要这样的运动来磨练自己,因为我们的未来还是要靠自己。我们要勇于尝试,克服困难,勇敢坚韧,要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样才能独立地步入社会,而不是什么都怕,需要别人的帮助。这样的未来,我们又怎么面对呢?”
2.忠诚特殊教育,怀着父爱,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发展
在学校里,乐建坤老师永远是最忙碌的,他不仅要完成自己每天的教学工作,还要照顾好孩子们的起居。残疾儿童远离父母,住在学校里,平时缺少家人的爱。天气变化时,乐老师要提醒孩子们增减衣服;孩子生病了,他会及时送去医院治疗;谁家心烦意乱,他会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学生家庭经济拮据,家长不能按时寄来生活费,他会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给学生购买必要的生活、学习用品,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他以慈父般无微不至的爱鼓励、关注学生的成长,把满腔的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这些特殊的孩子。
1986年,刚刚参加工作的乐建昆老师要面对一批7、8岁的盲聋新生。这些学生的家大多不在昆明市区,只能在学校住宿,孩子们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从未离开过家庭的盲聋孩子突然离开家乡、离开父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的不便、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让本来就缺乏安全感的他们更加焦虑不安。这种情况让刚刚参加工作的乐老师一时忧心忡忡。乐老师很想帮助他们,但如何走进他们的心里,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如何让学生们开心,都是难题。经过和前辈老师的交流和学习,乐老师的焦虑开始消失。 他带着这些新生在校园里熟悉环境,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教他们健身,还多次跑到校门口接那些想偷偷回家的学生,在精神上安慰鼓励他们,尽力安抚那些因陌生环境而感到恐惧和孤独的孩子……每当看到校门外家长们的泪水,校门内新生们的哭泣、喊叫,甚至满地打滚,他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责任的沉重和任务的艰巨,他更加坚定了要照顾好、教育好这些孩子的决心。
关爱和帮助这些孩子的工作,必须从最基础、最日常的生活做起。叠被子在常人眼里是生活中最基本的技能,但对于一个盲童来说收音机那个频道转播足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让这些特殊孩子也能像常人一样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收音机那个频道转播足球,乐老师光是教他们叠被子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首先要给每个学生一张A4纸,课桌当床板,纸当被子,再通过逐一示范、讲解,让他们慢慢在脑海里形成叠被子的概念。但这毕竟只是“纸上谈兵”,真正操作起来又麻烦了。对于孩子来说,实际的被子太大、太重,但乐老师总是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帮助他们,讲解、打手势、示范,纠正他们用力上的错误。同样,其他基本的生活技能,也需要这样反复的教导、练习和引导。
乐老师对特殊教育的付出,不仅止步于无私关爱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懈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他还将这份爱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闲暇之余,他会带着学生和社会特殊群体的孩子参加慈善活动,让他们通过互动交流,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与帮助。无论是盲聋学生、智障儿童,还是脑瘫儿童,乐老师更像是一位值得他们信赖、可以倾诉的慈父。
今年春节前,四川一位名叫吴毅的28岁盲人小伙子给乐老师打电话说:“他本来是个健康的人,喜欢踢足球。2013年底的一天,他在踢足球时突然失明,经过多次治疗,还是没能恢复视力。2014年4月,他到北京治疗,专家诊断,现在的医疗技术还不能让他恢复视力。当时,他很想从病房的窗户跳下去……”妈妈打开电视,让他稍微分散一下注意力。当时,CCTV-3正在播放《开门红好运》,节目的参加者正是乐老师的学生。吴毅1997年出生于中国,毕业于中国盲人足球队。他看了视频后很感动,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乐老师和李小强的电话,想让家人陪他春节期间去昆明参加为期5天的盲人足球训练假期里,吴毅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盲人培训班。这次培训是第一次,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和乐老师、李小强结识更多的盲人朋友,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习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盲人。乐老师欣然同意,主动联系他的住宿、饮食,并到火车站接他回家。经过五天的培训,吴毅收获颇丰,和乐老师以及队里的盲人队员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现在他们经常通过电话、QQ、微信等方式交流、互相鼓励。乐老师用这种方式帮助孩子们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去理解世界,从而发掘自己潜在的能力。在乐老师的关爱和教育下,盲聋残疾学生中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有三名学生参加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千手观音》节目的演出,学生中陆续涌现出了一批批残奥会奖牌获得者、多位省市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许多人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成千上万的盲聋学生掌握了一门技能,奔赴全国各地就业,平等融入社会生活。
3. 以不断学习、专心钻研的精神开展特色教育,指导教学和科研工作
乐建坤同志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进步、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有赖于教学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提高,因此,他更加忘我、勤奋学习。
勤奋好学、刻苦学习是乐建坤一生的追求。他始终认为,学习使人不断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他真正体现了终身学习的理念。29年来,从中师毕业,到专科、本科,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为了不错过任何学习机会,他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教育研究方面的前沿科学培训活动,从未有过完整的寒暑假。
做一名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一直是他的奋斗目标。他善于研究,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科学探索,潜心研究课题,带领音乐、体育、美术教研组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乐建坤同志以身作则,积极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聋生平衡感初步调查研究》、《提高听障学生平衡感的初步研究》等多篇论文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浅谈盲校开展盲人足球项目的必要性》等多篇论文分别获国家级、省级论文评比一、二等奖,形成了具有个人独到见解的盲聋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思想和方法。 并担任昆明市特殊教育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期间参加云南省中小学体育健康竞赛荣获“高中组综合赛一等奖”、“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
长期以来,乐建坤主动承担着传递、帮助和引导的工作。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他都认为每一位特教老师都是我们事业发展的力量,培养他们是他的责任。因此,他总是毫无保留、全心全意地帮助各位特教同仁。他承担起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盲聋学生一样对待,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上都关心他们,耐心细致地指导实习工作,耐心接受对每一位学生的访谈、问卷调查等调研项目。受云南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委派,完成了云南兴义、毕节、贵州、保山、昭通、思茅、楚雄、红河、曲靖等地聋校教师培训;培训了昆明、玉溪、保山、西双版纳等地残联干部。 对于学校年轻教师,他更注重言传身教。在日常工作中,他师德优良,作风严谨,不仅亲自指导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活动,课后还逐一反馈互动,并给全校教师开示范课,供观摩。他对年轻教师指导严格而细致,不仅在理论上对整体框架进行指导,而且在操作过程中对具体环节也给予指导,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如教师的站位、手语的简洁与准确,都指导到位。在他的指导下,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更可贵的是,只要发现他,他都会及时前往指导,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他经常受到上海、广东、浙江、宁夏、四川、青岛等地的邀请。 几年来,先后十余次到省内外特殊学校、残疾人体育协会讲学,在全国特殊教育界和体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乐老师为盲聋学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长期以来,乐建坤一直努力使自己成为先进教育理念的践行者、科学教育的示范者、青年教师的领军人物。
他对残疾人的热爱是真挚的、真诚的,他为中国残疾人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他的辛勤付出值得社会肯定。乐建坤同志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细心关爱学生,全面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优质的教学方法,以德育人;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让乐建坤同志深受无数学子爱戴。希望各行各业都有这样为社会做实事、有发展目标的无私精英,共同建设和谐、温馨、幸福的社会。